生活消费圈-生活消费新闻媒体报道

母子连心竟有科学依据?母子连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?

互联网时间:2019-03-16 13:03    来源:生活消费圈

  孩子出生后,母子如何“连心”呢

  如果出生前,母子一体,心律互相影响可以找到生物学依据,那么孩子出生后,“母子连心”的现象又该怎么解释?

  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,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。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,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。

  结果发现,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的笑声的出现,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“步调一致”了!

  “母子连心”由谁主导

  这个“步调一致”的过程,是由母亲同步婴儿,还是婴儿同步母亲呢?

  美国HeartMath机构层做过一项研究,发现母亲是母子紧密联系中的关键因素。他们分别监测了母亲和婴儿的心脑电图,结果发现只有当母亲把注意力放在婴儿上时,她的脑电波才会与婴儿的心跳产生一致性的重合。

  也就是说,母亲只要集中注意力就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跳。但这个情况反过来却不一定成立,毕竟很难要求婴儿集中注意力去感受母亲的心跳。

  “母子连心”与微嵌合细胞

 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团队发现,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——微嵌合细胞,接近2/3的女性被发现在她们的大脑中的多个区域,而且拥有的时间持续很长,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。

  最大的可能是胎儿细胞有可能发生在母亲怀孕期间,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。尽管该发现不能完全解释“连心”的原理,但足以说明母子的相互关联,在身体里是有“根基”的。

  “母子连心”与社交同步性

  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中存在着自发性协调效应,比如美国电视知名主持人赖瑞金面对不同受访者时,讲话音调会随对方而调整,透过“同步”气氛以拉近与对谈者距离。

  人会下意识改变各种外在行为,是一种维持人际关系关键,心理学称之为”社交同步性“。另外,在共同环境下建立的长期亲密关系,也会增加这种同步性,因此不仅“母子连心”的情况,还有夫妻相像、朋友相知,都是一定程度上不自觉的模仿表现。

  所以,母子连心不仅仅是一种体现母爱的说法,而是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上,都可以被观察到一种现象。不论孩子们小的时候还是成年的现在,母亲与他的连接从未中断。

标签:
相关阅读